这真是冥冥之中的奇缘◆★★。在eBay上■■★◆,二手书不贵,但有作者签名的二手书■◆,最便宜的也有几十镑。稍微贵点的,成百上千镑都很正常■■★★◆■。我只用两杯啤酒的价格■◆,淘到科克爵士的亲笔签名书◆◆★◆,而且书的品相极好。这是我能想象到的上天对一个穷书生最好的奖赏。
这种情况,直到我来到牛津大学法学院访学才得以改变。在号称有55万册藏书的博德利法律图书馆,我大费了一番周折,总算找到这份报告的原本。
上述工作完成后,科克爵士在1976年应时任英国贸易委员会主席埃德蒙·戴尔邀请★◆◆★■◆,加入12人的★◆★“破产法改革委员会◆★■”并担任主席◆★◆。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任命。按照以往惯例,主席往往应该由时任高等法院法官或者皇家律师来担任■◆。这个委员会的任务是全面审视英国破产法的制度和实践,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建议■■。
凭借着他出色的破产业务能力,科克爵士在业界■★◆、政界逐渐声名鹊起。机缘凑巧,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始终未大改的英国破产法在1980年代到了迭代升级的历史关头,科克爵士一战封神。
《科克报告》报告全文52章■★◆★◆、480页、1982段■◆◆◆,从规则设计到破产基础设施,内容涵盖英国破产法的方方面面。《科克报告》用平实的文字★■★,对1980年代初期英国破产法的实践情况作了详细评估,也提出了针对性的改革建议。我展开捧读,心潮澎湃。那一刻我的神态,自我感觉很像《西游记》里捧着锦斓袈裟泪眼婆娑的观音禅院住持金池长老◆■◆◆★★。
辨认签名内容并不容易◆★★。我依稀只能认出来◆■★★“To David, from…◆◆”。英语手写连笔,实在是超过我的认读范围◆◆。到底是谁的签名★★?普通读者★★★◆?口述自传合作者休·巴里·金?还是考克爵士本尊?……心里默默盘算◆★■◆★■:要是休·巴里·金的签名,这么书当然值得珍藏◆■;要是考克爵士的签名◆★◆,不仅当然值得珍藏■◆■■,而且值得特藏◆◆◆■。
作为破产法学者,我对科克爵士和他的《科克报告》一直心驰神往。但这份报告的电子版很难找到,纸质版多年来也没有再版。报告本来就传奇,稀缺让传奇更多了一份神秘色彩。在我学习破产法过程中◆■★◆,未曾有机缘拜读过这份报告的全文★★■■,多年来缘悭一面,始终引以为憾。
早在1974年,科克爵士就被任命为官方的★★◆◆■“1970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临时破产法协调顾问委员会◆★◆”的主席。1972年1月,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。当时欧共体内部已经有民商事判决承认和执行的《布鲁塞尔公约》,但该公约把破产事务排除在外,破产相关问题还需要欧共体各成员国共同协商■■◆★■★。科克即代表英国参与1970年代欧共体跨境破产公约的起草。这一轮努力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,但为后续欧洲各国在破产法领域的协调奠定基础★◆。
委员会的成果,即1981年4月30日正式发布的《科克报告》。这份报告成为英国1986年破产法改革的蓝皮书,奠定了过去四十多年英国破产法的大框架。
围绕科克家族和破产业务有个笑线年代■◆,罗杰·科克已经在业内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★■。有个叫IPD的企业,其主营业务是暖气片相关设备制造★■■◆◆,但在经营过程中进军水果汁领域★■,最终因为盲目扩张导致破产■◆★★。在其破产程序启动后,科克爵士被巴克莱银行指定为接管人,具体工作由其子罗杰完成◆◆◆■★◆。
随便翻起一本有关英国破产法的著作,十有八九都会提及《科克报告》。比如牛津大学破产法教授克里斯廷·范·兹维登修订更新、2018年出版的破产法泰斗罗伊·古德的《古德企业破产法原则论》第5版■■★◆★★,在论证英国企业破产法发展史时■★★■◆★,特别强调了《科克报告》对1986年《英国破产法》的重要作用。再比如英国破产法新秀尤金尼奥·瓦卡里和艾米莉·基欧2022年出版的《英国企业破产法入门》■◆,开篇第1个脚注就引用《科克报告》对信用和债务关系的论述。
当然■★◆,关于这个自画像的来历还有另一个未经证实的自述版本:有人为科克爵士在“市长秀■■◆★◆”频道上画了一幅漫画■◆◆■★★;但科克认为,跟他一点都不像,于是他在一张便笺纸上,画了个自画像,然后说★★■■,★■■★“固执己见,软弱无能,毫无权威,——这就是我。■■◆★★”
这是一个完全公益性的工作◆■■◆★,政府未提供任何报酬或者补贴◆★。为更好地完成改革任务,科克爵士自调人马组建律师团队,专门负责拟议的改革建议和制度化成果。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◆◆★◆,科克就提议以◆★■■★“可读性◆★◆■■★”作为报告的前提,尽量避免枯燥乏味且只有律师和会计师能看懂的专业语言,确保外行也能读懂。
罗杰接管企业后★■■◆■,设备遭毁损,罢工正持续,罗杰本人差点被工人赶出来。面临如此对抗性情绪一触即发的情形■■,罗杰秉持科克·嘉利会计师事务所的理念◆■◆,首选先继续运营,再徐图择机出售■★◆,持续与各利益相关方展开协商,最终罢工顺利结束。但后续出售进展不顺。工人们联合起来■■★,持股该企业并由工人所有继续经营◆★■◆。但工人所有和运营三年后■■◆★★◆,依然没找到买家,运营状况未见起色,该企业只能破产清算。这再度引发工人们的抗议,罗杰侥幸躲开了来自工人们的人身攻击。作为巴克莱银行任命的接管人■★★■◆■,罗杰需要维护委托人的权益■★★◆★。他找到时任首相哈罗德·威尔逊,提出在政府看来很◆■★■“苛刻”的条件,要求政府收购该企业★■★◆■★,进而用出售所得偿还巴克莱银行■★◆★。
问ChatGPT★■■■★,认为是考克爵士的亲笔签名★■★■,前面是◆■■■★■“To Daniel”后面是“from Kenneth”。我将信将疑,姑且信之。
科克1913年8月21日出生,卒于1991年10月13日■★◆◆■◆。他是典型的“破”二代。他的父亲威廉·科克就是一个资深会计师和破产执业者,早在1906年就创建自己的会计师事务所。1931年科克离开校园★★■★◆,他父亲跟他说◆◆■,“你并不是十分聪明■■★,我对是否有人愿意雇你深表怀疑★★。我有会计业务★■★◆,可以给你一份工作,你最好过来◆★◆★★。”就这样,刚刚初出茅庐的科克在几乎没有什么选择的背景下,成为他父亲的得力助手◆◆◆◆■■。四年后■■★◆,父子二人加上另一位同行,一起创建后来在破产界赫赫有名的科克·嘉利会计师事务所(Cork Gully)。
在破产法领域■■◆◆★,科克家族更为传奇的故事在于,不仅科克子承父业,科克的儿子罗杰·科克★◆■■★★、孙子斯蒂芬·科克★◆★,同样子承父业。一个人做一个破产案件并不难★◆◆★■◆,一生做破产可能需要掂量,但一家四代近百年都专注于破产事业,在世界范围内应该都十分少见■■◆★。
但当我看到《科克论科克》中插入的一幅报纸截图时,我就释然了。1978年11月2日《每日电讯报》载:科克爵士就任伦敦城(City of London)市长时,有一天他给某人寄了一封信,收信人无法辨识其签名,以为是误发,遂退还给寄件人★★。不得已之下★◆■★,科克爵士就在信封上画了个简笔自画像★★,然后将这封信重新寄出。
作为破产法领域的一代传奇,科克爵士“大闹一场,悄然离去”,谦卑如此,让人叹服。
说到这个签名辨认,其实还有故事可以讲◆■★◆◆。有一天我和合作导师聚餐,请她帮忙辨认是否真是科克爵士的签名★■。她认出■★◆■◆“from Kenneth★★■◆◆★”■★★,但认为最后多一个莫名其妙的字母“l”或者“t★◆◆■”;而且,她跟我一样第一眼认成“To David■★”。一个牛津大学的教授◆★■,不能轻而易举认出一个英国人的签名,即便有书法和潦草的因素★◆■,还是很奇怪■■◆。
有一天,科克在唐宁街10号和威尔逊首相聚餐◆■。威尔逊跟他说,“我们刚刚同意了罗杰·科克提出的政府收购一家企业的不那么‘苛刻’的条件。他是谁■■?他是你叔叔吗?”科克爵士告诉他■■★◆◆◆,“不■■★■,他是我儿子。”威尔逊差点被噎住,“原来如此◆★。他甚至比你还苛刻。”
读其文◆◆★,最好先知其人。当我偶尔得知科克爵士1988年时还与他人合作出版过一本口述自传《科克说科克》(Cork on Cork)★◆,幸运地在网上购得一本。书寄到后,我意外地发现★★★,这本书扉页竟然有题名签赠。
在英国破产法领域,肯尼斯·科克(Sir Kenneth Cork)爵士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。尽管距离他完成《科克报告》(Cork Report)已经过去四十多年,但他的事功仍然常常被人们提起★★★■■。
Copyright © 2024 广东k8凯发(中国)天生赢家一触即发,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首页,K8凯发中国官网家具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 网站关键词:全屋定制,全屋定制加盟,家具定制,定制家具加盟,加盟全屋定制,家具定制
粤公网安备 44011402000481号 粤ICP备15085518号
|凯发k8娱乐网友临时管制!江苏多个高速入口已关闭!
【实时路况】目前■,鸡鸣寺■、玄武湖景区游客增多■,以下路口实施临时交通管控措施■■,禁止社会车辆驶入;1. 北京东路、太平北路台城大厦路口(鸡鸣寺
3秒自动进入直接打开
钟自然出生于1962年8月,安徽桐城人,曾在原地质矿产部和原国土资源部工作多年,2014年任原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,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■■■、